政策资讯

咨询热线

0755-2327-4985

政策法规
首 页 > 政策资讯 > 政策法规

资讯 :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赋能

时间:2019-03-18| 作者:admin

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、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,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,大力培育专业精神,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摘自《政府工作报告》

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其中重点提到: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,坚持创新引领发展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,惟创新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创新者胜。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,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,围绕"坚持创新引领发展"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详细部署: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,创新的激情在会场内外扑面而来。

放权科研人员,充分调动创新的积极性

 培育新动能离不开创新,而创新最重要的是人才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”“开展项目经费使用‘包干制’改革试点”“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”等举措,将大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业创新热情,让他们腾出更多精力用在本专业、本领域的科研攻关上,而不是被经费管理、项目审批等事务牵扯过多精力。

 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。”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有关“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”“大力简除烦苛,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、创新突破”的论述让很多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。当前要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,必须把人用在创造性活动上来。“重大科技成果不是计划出来的,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,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不能像管工程项目那样管理科研人员。要给科研人员减负松绑,让大量优秀的人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、找准方向,不受干扰地创新突破。”通过改革来激发各种创新主体活力,让他们有更大的积极性,更大的自由度,更多的获得感。 

推进技术攻关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

回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,从逻辑上讲,不断给予科研人员激励,但真正应该成为创新主体的企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,却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能力。相比之下,德国和日本的小企业则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,国家会给予相应的支持计划,国家投钱让小企业做研发。

当前,越来越多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合作,实现了“多赢”。更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、成功转化,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。产学研各类主体之间有机的联系、协助和互动,能够更加有效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,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益。但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,我国的技术与产业结合仍不紧密,当前迫切需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,扶持创新各个环节,释放产学研各个主体更多的创新活力。
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”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,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将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,这将有利于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,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这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趋势,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选择。

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,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

 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,需要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、科学精神、道德操守和科研伦理,还要遵守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要求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,惩戒学术不端,力戒浮躁之风。诚实守信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准则和基础,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背离科学精神,而且危害科研生态,如果对此不及时有效遏制,将引发科研浮躁风气,滋生投机行为,影响科技事业长远发展。

    从技术创新的角度,对于科研伦理的加强,能够有效防止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后果。传统的创新范式强调技术商业化的正向作用,但相应地忽视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潜在危机,因此学者们在传统创新范式之后,提出了责任式创新,责任式创新关注更广泛的创新政策与科学治理问题,更多地强调技术商业化后果的不确定性。

    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,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,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、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。

Copyright © 2018 深圳市政和通达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  粤ICP备1802908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