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:改革开放40年 科技创新激荡发展的浪潮
时间:2018-12-21| 作者:admin
“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: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掷地有声。40年来,我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、与时俱进、求真务实,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,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,勇敢推进理论创新、实践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。而其中重中之重的科技创新已在顶层 规划、基础保障和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。
科技计划体系愈发完善 研发投入规模逐年提高
1978年,从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审议通过了《1978—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草案)》开始,“六五”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、火炬计划、973计划的实施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立,《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(专项、基金等)管理改革的方案》的发布,使我国科技计划体系越来越完善。
40年来,我国科技投入规模也在不断提高。1978年,国家财政支出1122.1亿元,其中用于科学研究的支出仅为52.9亿元,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4.71%,占GDP的比例为1.46%。而到2017年,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1.76万亿元,连续5年居世界第二,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 2.15%,超世界平均水平,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。
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科研条件设施步向一流
40年来,我国研发人员队伍持续扩大,1978年我国科技人员仅有434.5万人,2016年规模扩大了近20倍,达到8327万人,居世界第1位。研发人力投入每年达到387.8万人,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。1978年,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,拉开了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序幕。2016年,我国在校研究生达到了198万人,其中博士研究生34万人,硕士研究生164万人。
聚焦基础研究重大设施,稳步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。40年来,多个前沿领域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从有到无,为重大成果的产出提供支撑。全国7.3万台大型仪器和139个重大设施通过统一平台对外开放共享。共有8.5万台(套)原值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,原值总额1226亿余元;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139个,重大科研设施与大型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启动运行并不断完善。这些科研条件为我国在载人航天、载人深潜、基因工程、高性能计算机、新材料、量子信息、3D打印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“中国制造”迈向“中国智造” 推进创新能力实现“新跃升”
我们过去一直输出“中国制造”,如今越来越多的“中国智造”“中国方案”“中国标准”走向世界,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。中国现在是国际专利申请第二大来源国、国际商标申请第三大来源国,而且仍以很高的比例在增长。同时,我国在信息通讯、航空航天、高铁、核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《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,得益于知识产权创造、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异表现,我国创新指数排名连进5位,位居全球第17位,首次跻身全球最具创新力经济体20强。
创新主体从无到有 促进创新发展激发“新动力”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培育创业孵化和高新企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,众创空间、孵化器、企业加速器和高新区互动互补,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较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。到目前,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总数已超过7000家,位列世界第一。截至2017年,全国各类众创空间达5739家,为创业者提供105万个工位,服务企业18万个。1978年,我国才刚刚开始进行整体企业的技术升级,而2018年,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3.6万家,营业总收入预计超过30万亿元。1988年开始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到2018年,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68家,营业总收入达到30.7万亿元。
按照国家政府的决策部署,我国一直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,以更高的标准,更有力的举措,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。